疫情擴散 拜訪受阻 未來還需要醫藥代表嗎?
發布時間:
2020-04-29
上周四,日本有大眾媒體報道,由于新冠病毒的蔓延,制藥行業對于“還需要醫藥代表嗎?”這個話題的討論開始升溫。
在日本,主流藥企的醫藥代表平均年收入在800萬至1100萬日元,相對來說是份薪酬較高的工作,媒體表示日本的醫藥代表現在普遍開始擔憂職業前景。
并且,在上周,有日本數據公司認為有必要了解下,通過非醫藥代表渠道提供信息對處方影響的程度,最終調查結果表示,有37%的藥企通過網絡會議或其他數字內容獲得了處方響應,有40%的醫療機構可以通過數字渠道提供信息來獲得處方響應,當然,這個數據被業內認為受樣本選擇和數量限制,是不全面的。
再加上周四媒體的報道,引起了這兩天日本醫藥圈的討論,從業人員普遍認為這種言論不太靠譜。
主要原因不外乎是,除非你的藥物是獨家的,否則在沒有醫藥代表線下拜訪的情況下,醫生不會主動去選擇一個藥品。
另外,藥企引入的數字工具的執行者是醫藥代表,沒有代表的執行,這些工具基本就是一個空架子,連基礎信息都不會有。
甚至有代表說,曾經有一個醫生告訴他,之所以使用他公司的藥品,是因為在處方時想到了這位代表。
所以,無論數字工具如何普及,數字時代的醫生處方仍然可以靠面對面的拜訪來增進關系,促進對藥品的了解和接受。
讓媒體產生“醫藥代表無用論”的原因還基于一個現實,就是有的醫院開始了對醫藥代表拜訪的限制,比如不能停留在科室走廊上等候醫生,進行拜訪了,這造成了醫藥代表拜訪次數的減少。
不過有的代表卻不這么認為,他表示,正是因為對走廊拜訪的限制,促進了預約拜訪的普及,而和前者相比,預約拜訪對于傳遞醫藥信息更為有效,因為無論是對于醫生,還是對于代表,都是事先為拜訪做了充分的準備。
比如之前代表不重視訪前準備,但是預約拜訪就相對開始重視了,這恰恰也是之前優秀醫藥代表的成功之處。
所以,這一類型的醫藥代表呼吁同行提高拜訪質量,來回擊媒體的“醫藥代表無用論”。
還有的代表認為,基于線上傳遞信息的KPI統計結果本身就有問題,數字渠道的那種信息傳遞質量太水了,完全無法和線下的拜訪或者會議相提并論,而且對于KOL的維護線上更不用說了。
并且,有代表舉例說,醫生一般很少看陌生人的郵件,企業的電郵推廣基本是無法觸及醫生的,而醫藥代表則可以在拜訪時拿iPad直接打開,所以你看,很多數字渠道的內容醫生能否看到,先決條件是要有醫藥代表這個中介環節。
觀點和咱們類似的有很多,比如有的說,哪個行業離得開銷售,你會從線上直接訂一部車或者一套房子嗎?
所以,數字工具和數字渠道僅僅是只能作為一種補充。
不過,也有的代表認為,雖然“不需要醫藥代表”太絕對了,但是未來醫藥代表的數量減少是必然的,這是受市場上的藥品結構等諸多因素決定的,所以,反擊社會上“醫藥代表無用論”的最好辦法就是成為專業的醫藥代表,通過專業為自己賦值。